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专注生物农药研发 服务绿色农业发展——记甘肃

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刘锦霞 女,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药学院(原兰州医学院药学系),现任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生物农药和生物土壤改良剂新资源发掘、

刘锦霞 女,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药学院(原兰州医学院药学系),现任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生物农药和生物土壤改良剂新资源发掘、新产品研发及其规模化生产、应用技术研究。

2013年入选“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2015年获甘肃省科学院优秀工作者, 2018年获甘肃省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优秀工作者。2019年入选甘肃省科学院“科苑人才”培养计划,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院士做访问学者。

刘锦霞(中)在榆中进行马铃薯病虫害诊断与绿色防控技术交流指导

本报记者 武文宣 栗金枝

她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情系我省“三农”事业。她是绿色高效农业的守护者,她心系民生福祉。10多年来,她带领创新团队成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测数据、做记录、搞研究,脚步遍及陇原大地。她心无旁骛,潜心科研,用一款款生物制剂和一个个综合防治技术为我省绿色高效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她就是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刘锦霞。

在第三届甘肃科技博览会上,刘锦霞(左二)向领导嘉宾推介省科学院的科技成果

志存高远 把科研论文写在陇原大地

1974年10月出生的刘锦霞是甘肃镇原人,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甘肃省科学院工作。

10多年来,她不忘初心,全身心投入农业科研生产。她克难攻坚,带领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力争做到有目标性的研发,有实践验证的农业科技成果。”这是刘锦霞对自己和团队成员提出的追求目标。

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刮风下雨,总是能看见她和创新团队成员忙碌的身影。长期的野外工作,让她白皙的脸庞晒黑了,细腻的皮肤也粗糙了。

“刘锦霞主任把生物农药的优势特征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做到了无缝契合,得到了当地技术服务部门和生产经营者的认同,为我省绿色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采访中,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王治业告诉记者。

刘锦霞(右二)在玉门市人参果有机生产技术方案交流

“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导向,关注甘肃农产品安全、土壤和作物健康,以服务品质提升、效益提高和绿色发展为使命,谋求生物农资产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刘锦霞从事生物农药和生物土壤改良剂研发工作的初心,也是她一直以来坚持的工作宗旨。

近年来,刘锦霞共主持和参与完成省、市级关于相关科研计划项目30多项,多项技术成果在甘肃各地得到广泛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她和团队成员在《微生物学通报》《植物保护》《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和《Molecul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据悉,刘锦霞在多效生物农药新资源、新制剂领域发明专利获中国授权7项。《关于茄科蔬菜主要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与示范应用》还获得2018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辛勤付出,刘锦霞在多效生物农药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了陇原大地。”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杨晖说。

刘锦霞(右)和同事在青海盐碱地采样

深入钻研 为特色农产品生产保驾护航

作为一名基础科研人员,刘锦霞始终把“创新”这一理念贯穿于科研工作。

“我们从生物农药源头创新开始,在我省干旱土壤、高盐土壤、高山草甸和特色植物中深入挖掘具有甘肃特色的生境生物农药新资源,力求为我省生物农药产业化发展奠定自主知识产权尽一份绵薄之力。”刘锦霞说。

多年来,刘锦霞以甘肃农作物常发病虫害为目标,筛选出了大量具备植保功能的多效菌株和天然活性物质。

记者了解到,在基础科研上,刘锦霞对其中生物活性强、传代稳定的20多株生防菌、1

文章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网址: http://www.zwbhxbzz.cn/zonghexinwen/2020/0901/347.html



上一篇:【植物保护】科研人员攻克濒危植物资源冷杉繁
下一篇:城市绿化的植被栽植密度分析论文

植物保护学报投稿 | 植物保护学报编辑部| 植物保护学报版面费 | 植物保护学报论文发表 | 植物保护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植物保护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