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植物保护学报》栏目设[09/01]
- · 《植物保护学报》数据库[09/01]
- · 《植物保护学报》收稿方[09/01]
- · 《植物保护学报》投稿方[09/01]
- · 《植物保护学报》征稿要[09/01]
- · 《植物保护学报》刊物宗[09/01]
为植物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保护生物多样性系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游客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山植物园赏花拍照。苏 阳摄(新华社发) 游客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植物园观赏郁金香。张晓峰摄(人民图片) 国家植物园风光。贺路启摄(人民图片) 植物是地球
游客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山植物园赏花拍照。苏 阳摄(新华社发)
游客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植物园观赏郁金香。张晓峰摄(人民图片)
国家植物园风光。贺路启摄(人民图片)
植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设立活植物收集区,围绕植物进行科研、保护、展示与科普教育,这便是人类为神奇植物打造的温暖家园——植物园。
作为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已知的高等植物3.7万余种,约占全球的1/10。中国植物园(树木园)迁地保护植物2.3万余种,约占全球植物园物种保育总数的23%,受威胁植物的迁地保育比例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植物园已成为中国保护植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中国国家植物园4月18日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开启新篇章,在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道路上迈出崭新一步。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各具特色的植物园还有许多,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此,关注植物园的生态价值。
实现本土植物全覆盖
树影重峦花万朵,地大物博的中国地貌与气候复杂多样,孕育出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生存着种属各异、习性不同的“绿色精灵”。这些野生植物蕴含完整而多样的遗传基因,是重要的物种基因资源。
因地制宜,将生活在相似气候带和植被区划内的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到同一片园区,是留存物种基因、守护植物多样性的关键举措。自2013年起,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14家植物园共同牵头,推进“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在对应地区开展植物调查与保护工作。
从南到北,一座座“植物王国”紧密接力,将缤纷的物种色彩刻写在神州大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致力于热带、亚热带植物保护;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立足华中,助力亚热带和暖温带战略植物资源收集与利用;秦岭国家植物园包含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五个地貌单元,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保存有大片原始森林;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则是荒漠植物资源储备库,基本涵盖中亚荒漠植物区系主要成分类群。
如今在北京,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乃至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齐聚于国家植物园,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0%。这无疑能为中国植物多样性的版图再添一抹亮色。
国家林草局表示,未来将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中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形成有机衔接、相互补充,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为植物妙用献计献策
植物浑身都是宝,草木花果各有其利用价值。对经济植物、观赏植物、环境修复植物和珍稀特有植物等重点类群进行功能评价,创制优良种质并加以应用,是植物园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南京中山植物园向草发力,系统开展草坪草、观赏草、能源草种质资源发掘和创新利用研究,已有示范性新品种和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在南京青奥会等赛事中,在南海岛礁生态建设项目上,在马尔代夫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中,中山植物园培育的小草欣欣向荣,发挥着运动用草、盐土绿化、水土保持等作用。
“花王”牡丹是中国特有资源植物,除了“国色天香”的观赏价值外,牡丹籽也是珍贵的木本食用油原料。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积极开展油用牡丹研究,培育出“和谐”等11个牡丹、芍药品种,研发牡丹栽培专用地膜、微生物专用肥和人工辅助授粉等12项技术,已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示范推广种植3万余亩,为打通油用牡丹产业链提供了技术支撑。
而在武汉植物园,对猕猴桃的全面系统研究已开展了40多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是国际上重要的猕猴桃品种选育中心之一。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等人,利用自主培育的“东红”猕猴桃品种,帮助贵州省水城县的农民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将当地猕猴桃亩产量从原来的两三百斤提升到六百多斤,助力贵州乡村振兴。
除了单一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混农林模式能发挥物种多样性的综合效益,让植物价值再上一个台阶。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的热带混农林模式展示区,利用热带雨林多物种共存的原理,通过人工搭配种植橡胶、茶叶、咖啡、可可等多层多种经济作物,让植物在更紧凑的空间内,焕发出更强劲的生产力。
文章来源:《植物保护学报》 网址: http://www.zwbhxbzz.cn/zonghexinwen/2022/0426/875.html